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大唐名人网

 找回密码
 暂停注册
大唐名人网 门户 社会 查看内容

杨长风:为了“世界的北斗”

2020-8-16 10: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69| 评论: 0|原作者: 大唐名人网|来自: 网络整理

  北斗全球组网,世界为之瞩目。说起北斗事业的发展,杨长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一起去感受北斗人20多年的奋斗心路。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牵动了亿万同胞的心。升空约30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作为北斗系统的总设计师,杨长风格外激动。

  依托北斗系统,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我国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逐步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系统。从服务国内到服务全球,只有投入过北斗系统发展的人,才能体会这其中的跋涉艰辛。

  时间回到2005年,建设中的北斗二号,原子钟出了问题。原子钟就像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这项核心技术对整个北斗工程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技术封锁,成为当时制约北斗系统建设的最大瓶颈。北斗人毫无畏惧,决心自己突破原子钟核心技术。

  这个原子钟的研制目标是,误差控制在10的-12次方。通俗地讲,就是每10万年只允许出现1秒的误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实现这个目标,无异于大海捞针!

  2007年,是北斗建设史上的关键一年。导航卫星发射上天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这是世界各国都梦想得到的宝贵资源。在此之前的2000年4月18日,我国在国际电联组织成功争取到了相关资源,但该组织同时附加了条件,必须在7年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否则就要自动退出。

  为了实现发射目标,北斗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关。2007年4月初,当卫星伴随火箭进入塔架,发射准备在即,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卫星的应答机出现了异常。

  然而,此时留给杨长风和团队的修复时间,只剩下72小时。他们立即带着应答机赶往成都,重新进行检验测试。

  2007年4月14日,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成功发射,并于4月17号20点传回了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

  正是靠着这种责任和担当,杨长风和同事们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11月,北斗三号开始全球组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进行了30多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的奇迹,被称为“中国速度”。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北斗已经融入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减灾救灾等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北斗人秉持“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建设理念,正进一步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来源:共产党员电视栏目

  责编:张明宇

  编审:陈卫平 张斌

相关阅读

投稿、合作、联系:admin2#tangedu.cn| 小黑屋|网站地图|大唐名人网 |京ICP备07504790号|

GMT+8, 2023-3-21 00:23 , Processed in 0.12206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5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