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以及传统动力出口承压、基础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上半年GDP增速6.8%。其中,一季度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中国经济连续12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到6.9%这样一个中高速区间。在这12个季度内,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少,“经济硬着陆”“强风险”之说也不绝于耳。但中国经济仍然用事实体现出了其体量庞大特性的另外一面:超强韧性。 那么,这种强大的韧性究竟来自哪里呢?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将其总结为四点:经济平稳运行、结构优化升级、动能加快转换与质量效益提升。而在此过程中,除了有赖于强大经济基础和有效宏观调控实现的“经济平稳运行”,后面三点都离不开“新动能”的发力。 来自统计局的判断与市场的“投资选择”不谋而合。由新加坡财政部负责监管、以私人名义注册的一家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在过去一年内投资成绩亮眼,而其在华“减持工行、增持腾讯”的投资逻辑受到高度关注。对此,淡马锡全球投资组合战略与风险组联席总裁、中国区总裁吴亦兵回应:淡马锡投资中国的两大主题在于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实际上,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动能转换和要素升级,淡马锡投资比重亦从传统行业向新经济逐渐转移。 对新经济、新动能的热望与关注从未降温。而提到新动能、新经济,为大家所熟知的往往是互联网巨头,特别是其2C(面向消费者)端的业务。即使对产业、经济毫无兴趣,老百姓们也热衷于讨论BAT(百度、阿里、腾讯)的排序是不是要换一换了,甚至B(百度)是否要被排挤出二流梯队。的确,近年来,互联网巨头不仅自身代表着技术的前沿、模式的革新,还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着各行各业,特别是和普通消费者日常密切相关的行业生态。 然而,2C端的热闹之外,更有2B(面向企业)端的蓄力。德国时间7月9日下午,在中国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西门子与阿里云在柏林签署备忘录,展开合作,计划于2019年推出部署于阿里云上的MindSphere平台。这一新闻并未在业界之外得到热议。但实际上,近两年阿里巴巴一直在努力撕下身上的“电商”标签,力求构建一个以阿里云为基础的、以海量数据(603138)做支持的“生态”。 实际上,已然有新兴基础设施之称的互联网不仅自身具有新特点,同时这种“新”赋予了传统动能。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战略方向,发力工业云、工业互联网的不止互联网企业,亦有传统的工业企业。三一重工(600031)、海尔电器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例如,由三一重工孵化的树根互联为机械制造商、金融机构、业主、售后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等机构提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下的设备管理、故障管理、互联呈现、资产管理等诸多服务。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上述代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相关产业和产品增长的确成为新增长的着力点。工业领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都比较快,分别增长11.6%、9.2%和8.7%,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而且,这只是起步。本轮“互联网+”得到政策的鼎力支持,在一段时间内将是政策鼓励的重点方向之一。根据国务院2017年11月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培育30万个以上的工业APP(应用程序),推动30万家企业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5年,形成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百万工业APP培育以及百万企业上云。 当然,新动能除了领头羊,也离不开千千万万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本届政府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减税降负为改革先手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激发市场活力、稳定就业等方面成效显著。据毛盛勇介绍,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创业创新不断发展,“双创”升级版在不断打造。今年上半年,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是1.81万户。 这些企业并非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店主”。不少创业者是从大企业、科研机构跳出来的“人才”,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贡献重要的智慧。而且,这部分群体对于新技术也抱有开放、欢迎的心态。虽然“云建设”前期投资大,对这些自身体量小、数据积累不足的企业而言并无天然优势,但这些企业家并未退却,而是积极寻求与大平台、大企业合作的机会。针对各自痛点,借力“云平台”,寻求更加精细化、精准化的企业发展方案。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考验,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转型升级调整期带来的“阵痛”、深化改革突破既得利益藩篱的挑战等,但是在“破旧疾”的同时,“立新”也在稳步推进。尽管中兴芯片危机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断然否认,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实质性进步。无论是中国经济巨轮前行的动力,还是每个国民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便利,都有新经济、新动能的“影子”。 当然,浮躁仍在。滥竽充数、制造泡沫者有之。但是创新自有风险,本就不等同于笃定的成功,制度设计也需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问题犹在?是的;尚待时日?是的。但是,无论是政府、市场主体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需明白,我们不再需要一场“赶英超美”的大跃进。新动能仍在蓄力期,无论是政策还是企业都在积极行动。新动能成长的空间值得期待,而让这份蓝图成为现实的是脚踏实地、加快培育。 关注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责任编辑:lwy |
投稿、合作、联系:admin2#tangedu.cn| 小黑屋|网站地图|大唐名人网 |京ICP备07504790号|
GMT+8, 2023-6-5 08:45 , Processed in 0.0517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5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