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凤兰 礼赞英雄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面对新形势下源源不断涌现出的时代先锋和精神楷模,文艺创作理应用艺术的手段去挖掘这些闪烁在当代星空、德耀中华的典型人物所包孕的精神内核和信仰光芒,让英雄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时代航标和精神动力。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烛照下的精神坐标与民族脊梁,英模题材历来在主旋律影视创作中占据较高权重。由于英模剧自身具有强烈的纪实特性,有时需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合理虚构和想象,且英模的事迹也广为人们所熟知,这给英模类作品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和难度。加之以往部分英模剧因过分拔高给观众留下“神化”、概念化、脸谱化的刻板印象,英模剧一度陷入模式化套路而被影视创作者视为“畏途”。有人甚至坦言:拍一部英模片,比接拍一部商业片心理压力更大。其实,从诸多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英模剧来看,塑造为观众所接纳的英雄形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打破传统英模剧的套路,按照今天人们容易接受的艺术方式对英雄形象进行美学重塑,最大限度地实现观众对英模身份的审美认同。 在我看来,要成功塑造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英模形象,首先要正确处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当前,某些英模剧创作的最大误区是说教、虚假和矫情。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凡是把感情处理得“冷冰冰”“假惺惺”,或者耳提面命、灌输说教,都容易使人生厌并产生抵触情绪。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说服,更在于强烈的感化;影视作品要赢得观众的体认,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以文“化”人,因为感动人的绝不是人所不信的内容。当前,由于拿捏不好尺度,英模剧创作一度呈现两种极端:一是把英模捧上神坛,将所有好的事迹和优良品质都堆积在一个人身上加以“典型化”,好像英雄天生就是为献身而做准备的完人;二是将英模拽向市井,放大英雄的缺陷,将之粗鄙化、另类化。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艺术创作的“真实美学”原则。英雄虽有着超拔于常人的胆识和节操,但也是一个具有丰富思想感情和“岩石般”性格的普通人,艺术创作应充分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生命激情,呈现一个有体温、有人气的真心英雄。 其次,要处理好“伟大”和“崇高”的精神命题。英模剧的创作归根结底是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不露声色、恰到好处地表现人性中的奇崛和崇高。正如由正义的同情激发出的怜悯和恐惧是悲剧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一样,由境界的升华超越所生发出的伟大和崇高是英雄精神产生的主要审美诉求,两者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跌宕,需要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和对社会丑恶现象的讽刺鞭挞中予以衬托和展现。然而,当前有的英模剧却不敢揭示社会矛盾和生活本质;有的为刻意营造悲剧效果而陷入“为苦而苦”的苦情套路;有的则将英雄与普通人混为一谈,没有拉开平凡与崇高的差距。其实,表现英雄的崇高精神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智慧。用力过猛往往容易虚假,反之则流于平常和一般,应审时度势、拿捏得当。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将英雄主义的崇高价值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声”,在他看来,一个毫无装饰、简单朴素的崇高思想,即使没有明说出来,也每每会单凭它那崇高的力量而使人叹服。可见,崇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情,也不是那种无谓的雕琢、乏味的浮夸、矫饰的感情,而是恰到好处、恰当强度的真情,这也契合了古典诗学强调的“合式”原则。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抒发需要欲望来鞭策,也需要理智去控制;它需要鞭子,也需要缰绳。而恰到好处的克制、停顿、沉默、留白有时反而是一种更高级的冲破和抵达,往往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足够的匠心和慧心来驾驭它。 此外,要把握好英模人物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深刻意涵。艺术中的典型形象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和“独特的这一个”,因此,要将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塑造得具有新鲜感,使观众潜移默化地移情其中,就要充分把握“熟悉人物陌生化”“典型人物个性化”“单个人物立体化”的创作思路。当前,有些英模剧之所以让人感到陈旧老套,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故事似曾相识、千人一面。通常都是主人公到某地任职,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不畏反对势力秉公办事,带领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其实,我们在诸多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中读到的英模事迹和他们的实际人生往往各美其美、非常丰富感人,为什么一搬上银幕就类型化、模式化、扁平化了?原因是这些作品经常主题先行、概念化图解,为了感动而感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把真的人物演假了。正所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片雪花的存在都独一无二。要使英模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真切可感,创作者就应“住”进英雄的心里,将主体情感投射于客体,从英模丰沛的人生图景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抓魂”故事,以求新求异的思维和陌生化的视角去开掘此英模有别于彼英模的独特个性和精神内核,塑造出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富有灵魂和生命质感的崭新形象,而不仅仅只表现所有英雄都共有的普遍性。另外,细节最能彰显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再伟大的史诗若没有细节也是空洞的,英模剧的创作更需要抓取点睛细节,力争以“人物细节化”“细节故事化”“故事逻辑化”来支撑每一个桥段。 总之,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观众对国产英模剧的价值理念和审美追求已然有着更高的要求。既然过去那种违背“真实美学”、过分拔高和理想化的“英模”已难以令今人信服和动容,而过于庸常化、浅表化和娱乐化的所谓“英模”也同样为观众所诟病。如今,要最大化地释放英模文化的精神价值,创作者就必须尽快从束缚英模题材创作的“瓶颈”中走出来,迅速提升弘扬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力,找到成功塑造英雄人物的路径,走近英雄深沉的内心世界,深刻审视和理解当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真挚的情感和思想的雷电照彻英雄生活。唯此,英模文化才能穿透银幕和荧屏在艺术氛围中实现对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的最深抵达和诉求。 [责任编辑:石依诺] |
投稿、合作、联系:admin2#tangedu.cn| 小黑屋|网站地图|大唐名人网 |京ICP备07504790号|
GMT+8, 2023-3-23 06:48 , Processed in 0.07002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5 Comsenz Inc.